鄭州開淘寶店培訓班談8年雙11報告:購物車爆增278倍
滾雪球般的消費數據隨著每年雙11瘋狂攀升,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兩幅鏡像,明面是億萬消費者釋放出的巨大勢能,而隱面則更加激動人心——8年里,雙11成為年度最大金融試驗場,金融發展則從保障支付步步遞進,衍生出一系列的新金融工具,成為喚醒沉睡消費力、助力經濟轉型的新引擎。
支付通 則雙11通
11月12日,螞蟻金服研究院公布《借力新金融,促消費升級——8年雙十一的專題報告》,報告以支付寶平臺的消費數據為主要依據,以2009年雙11的網絡消費規模100為起點,紀錄了雙11突飛猛進的發展軌跡。
報告顯示:從2009年到2016年,雙11在電子商務和網絡支付的雙重驅動下快速發展。支付筆數、網絡消費規模指數8年間分別擴張了278倍、219倍。
或許還有人對8年前的雙11記憶殘存,淘寶商城里僅有27家品牌參與,早早坐在電腦前守到深夜,等到支付時,不是忘了密碼,就是網銀U盾找半天,等到折騰一圈點擊付款時,貨物已經售完。
支付通,則“雙11”通。在雙11場景的倒逼下,支付領域一連串的變革由此開啟。
2009年雙11,iPhone 3GS剛剛由聯通于引入國內,支付寶App悄然上線,首個獨立移動支付客戶端的問世,標志著移動支付時代的曙光初露。
不過,7年前,2G網絡下的支付體驗并不流暢,需要從網上銀行頁面跳轉,支付成功率低,安全性能低以及使用范圍小,想買買不了的問題始終困擾。
2010年,支付寶聯合各大銀行推出快捷支付,只要有銀行卡,就可以在支付寶付款。付款時無需登錄網上銀行,憑支付寶密碼和手機校驗碼完成付款。
這一跳躍式進化使得當年雙11的網絡支付成功率從60%提升至95%。更重要的是,這一創新奠定了支付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行業標準。
2011年,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,支付寶推出掃碼支付,在線支付技術開始進入線下市場。從大型商超、電影院,到餐廳、咖啡館、街頭特色小店,再到飛機、火車、出租車等各類交通工具……但凡用到錢的地方,幾乎都可以用手機搞定,這一創新徹底激活了o2o的億萬線下消費市場。
2012年,支付寶推出賬戶保障服務,解決支付安全問題,雙11從此進入“放心付”時代。零點一過,拿著手機輕松點下一鍵支付,然后關燈倒頭睡覺的滿意雙11。
雙11成年度最大金融練兵場
回顧起8年的雙11之路,上海的陳辰女士點開自己支付寶100多頁賬單發現,以前都是用支付寶余額付,2011年,銀行快捷支付轉為主角,到了2013年,余額寶成為主流支付,而2015年開始,則統統改成花唄分期。
事實上,八年雙11的金融發展遵循了一條暗線,前4年解決支付問題,后4年,各種金融服務紛紛問世,成為金融創新的年度最大練兵場。
從快捷支付、掃碼支付、余額寶到運費險、花唄;這些金融創新經歷了雙11的考驗后,無不是騰身高飛,成為人們今天的“家常飯菜”。
2013年,余額寶一面世即風靡一時,當年余額寶支付占雙11支付筆數9%。人們將要買東西的錢,預先放進余額寶,閑暇時獲得收益,消費時隨手可用,由此釋放出巨大消費潛能。
報告顯示,也是這一年,雙11全天銷售額達到80億美元,全面趕超最能反應美國消費能力的黑色星期五,雙11的增長率是美國黑五線上消費增長率的2倍。